“城市發展會出現‘城市病’,從國際規律看,當一個國家的城鎮化率超過50%的時候,就會出現不同層次的‘城市病’。”4月26日,在成都召開的第三屆公園城市論壇和第六屆國際城市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賀克斌提到了當前城市發展遭遇的問題以及如何實現碳中和。在他看來,城市的發展模式正在從對能源資源的依賴轉向對能源技術的依賴,需要建成大規模穩定使用的新能源技術,這給成都建設公園城市帶來新思路和新的驅動力。
▲賀克斌
城市發展遭遇的“城市病”主要有哪些類型?賀克斌提到了一些例子,比如,會涉及環境污染問題,還包括交通擁堵、污染等問題,他說,過去幾年成都的公園城市建設取得新進展,尤其是從“十三五”以來成都經濟發展的很多數據中可以看出,成都的空氣質量改善與經濟發展取得了雙贏的局面。
賀克斌現場分享了一項研究數據,顯示出成都近年來生態環境的保護成效。“經濟、能耗以及交通量的指標在上漲,但是空氣中PM2.5的濃度在下降,成都老百姓看到雪山的天數穩定在每年60-70天,隨著成都開展水生態治理,水質也在明顯改善,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積極進展。”賀克斌說。
“也要看到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些挑戰。”賀克斌對比分析了北京、杭州、重慶等城市空氣質量改善情況,研究數據顯示,2019-2022年,北京市PM2.5值持續快速下降,成都的數據則表明,空氣質量還有改善的空間,在賀克斌看來,這背后與城市產業結構調整息息相關。
事實上,成都正在加快推動空間結構、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結構優化調整,走綠色低碳發展之路。在賀克斌看來,城市能源結構調整中,應該處理好化石能源總量、成品油用量與水電能源用量的關系,此外,城市中的工地、加油站、客運、商品市場集中,這些來自產業結構層面的因素也會對城市能源結構帶來影響。對不少城市的發展而言,綠色低碳成為一大主題。
賀克斌分享的一組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年底,全球有130多個國家提出碳中和承諾,已覆蓋全球80%以上的GDP、二氧化碳排放和人口,是世界范圍內對經濟發展產生非常大的影響的主題。碳中和背景下,城市發展如何邁向綠色之路?“全球以風光為代表的新能源足以支撐世界走向碳中和,我們未來可能不是存在資源約束,而是要建成大規模穩定使用的新能源技術。”賀克斌分析,在全球推動碳中和進程中,正在從對能源資源的依賴轉為對能源技術的依賴,而這給成都建設公園城市帶來了新的思路和新的驅動力。
紅星新聞記者 葉燕 宋嘉問
編輯 柴暢
電話:18191851990